全国加盟服务热线
13969236256
首页
关于我们
公司动态
合作项目
常见问题
门店展示
加盟支持
加盟流程
人才招聘
加盟申请
联系我们

020-23439609

快餐品牌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合作项目 > 快餐品牌

创新科研模式 推动特色化现代农业发展

发布时间:2025-10-10 10:02:31

  

创新科研模式 推动特色化现代农业发展

  □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主任、研究员 王娟玲

  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凌井店乡河村,有1037口人,5400亩耕地。5年前还是一个普通的傍山旱作农业村,气候条件差(年降水460mm,年均气温7℃),生产水平低,抗灾能力弱,农民收入少,玉米单产只有300多公斤,旱地菜豆单产只有1000多公斤。农业经济结构单一,没有工矿和服务业,村领导班子涣散,村民日出而作,日落而归,长年累月在自己的几亩旱薄地上劳作,维持年人均1718元(2005年)的收入水平,偶遇丰年,菜蔬略有丰余,也难有卖处。

  2006年,山西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将山西省“十一五”重大科技专项综合基地选择在河村,相继又实施了国家支撑和山西省推广示范行动等项目,使该村发生了巨大变化。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,农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,农业生产技术水平、抗灾能力和机械化强度都大幅提升,旱地玉米、蔬菜等主栽作物平均增产30%以上,人均收入大幅增长,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是5年前的5倍,达到8500元。

  河村农业生产已由传统劳作向科学种田转变,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生产转变,由自给自足向规模化、商品化方向发展。农民由科技意识淡薄向知识科技型转变。创造了一个“科研生产一体,农民全程参与,农艺配套农机,规模市场效益”的“河村模式”。

  “河村模式”的基本特点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,以农科联动为主轴,以科学化、机械化、规模化、商品化、产业化为内容,以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为目标,扎实推进特色化现代农业。

  依托“山西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”重大专项,旱地农业研究中心根据区域特点在全省南部、东南部、中部等主要生态类型区建立了旱作节水高产高效示范基地。其中,河村基地是一个功能齐全、设施完备的综合试验示范基地。总面积5400余亩,核心示范区1500亩。在核心区建有6000㎡的研究中心,可满足50余人的工作、生活和科研活动,具备试验、测试、化验、收打晾晒、农机具展示、自动气象观测、定位试验、网络交流和农民技术培训等功能。 为实现区域综合节水,大幅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,示范区建设了地埋式大型(800m3)、中型(150 m3)小型(60 m3、30 m3)集雨蓄水池输水补灌工程以及土洋结合的日光温室等。基地包括四个区域:创新试验区、集雨设施区、大面积示范区和后勤保障区,真正将研究创新阵地摆在了生产一线,使研究生产融为一体,为开展新时期农业科研提供了一个大而高效的平台。

  为优化科研资源配置,充分发挥科研力量的互补和整体优势,旱农中心不仅组织了包括国家、省级科研院所共14个单位9个学科70人的创新队伍,实现了多学科的融合,尤其注重组织和培养农民中的科技带头人、能人一起攻关,有效整合了农村的技术力量和资源。通过土地返租倒包的形式,让农民全程参与到研究试验中,建立起研究者与应用者共同创新的机制,大幅提高了技术的针对性;通过建立绝大多数村民参与的“河村旱丰农业技术专业合作社”,强化技术服务和生产组织,促进农民开展规模化示范,大幅提高了成果的转化率。在农村一线形成了研究、试验、示范、开发、培训、服务、生产一体化的科研模式。广大农民与研究人员共同商量课题,在生产应用中攻关,在实践中发现问题,随时修正、完善,实现了技术的集成、简约和“傻瓜”化,形成充满活力、节本高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机制。

  在农民全程参与的基础上,基地每年都组织部分县市、乡镇分管农业和科技的领导、河村及相邻村镇广大农民参加的农民科技日活动,并根据农事需要,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及配套机械的现场操作及展示培训,讲给大家听,做给大家看,通过大张旗鼓评选积极分子、组织高产有奖竞赛、赠农机、发补贴等活动表彰高产户,扶持先进户,促进后进户。5年来,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,一批技术能手、致富带头人脱颖而出,他们不仅是科技攻关的参与者,更是新技术示范传带的领头羊。依靠他们的带动,有效促进了农民科技意识的增强和科技素质的提高。依托基地建立的联系和培训机制,有效促进和服务了周边的种植业大户发展壮大。通过这种实践+宣传,针对当地实际需求的科技攻关、科技转化以及科技培训活动,一支有文化、懂技术、会经营的农民技术员队伍正在成长,促进了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。

  “干旱低温”是制约河村农业生产发展的最大因素。致使长期以来玉米种植面积小,产量低而不稳。针对这一问题,基地创新集成了以“增加密度”为核心,早覆膜、早播种提温保墒为主要内容的“一增二早三改”技术模式,并配套了相应机具,使玉米产量翻番,实现了大幅度的节本高效。

  河村过去就有旱地菜豆的种植,受干旱低温影响,产量低,规模小,商品率低。“三早三优”综合栽培技术的集成与机具配套,实现了保墒早播,有效提高了地温,延长了生育期,大大提高了菜豆的产量、品质,提早了上市时间,并通过机械化生产,降低了成本,使这一原先小规模随意种植的旱地蔬菜,迅速发展成规模化优势产品,进入市场。此外,还针对性研究集成了甘蓝“一优三保”、谷子“一优一盖二简化”等不同作物旱作节水高产高效栽培及其机械配套技术体系。技术的科学化使河村的整体生产水平明显提升:2008年17亩连片示范的旱地玉米,平均产量达919kg/亩,创下了山西冷凉早熟区旱地玉米历史的高产纪录。2010年在前期低温、前中期严重干旱的不利条件下,400亩连片示范玉米最高产量达851.7kg/亩,平均产量达779.2kg/亩,比对照增产77%,水分生产效率提高71%,亩增收648元。菜豆产量1802kg/亩,比对照增产33.4%,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9%,亩增收485元。甘蓝产量5147kg/亩,比对照增产17.0%,水分生产效率提高17%,亩增收532元。谷子466.7kg/亩,比对照增产257.3%,水分生产率提高243.9%,亩增收252元。产量、产值的大幅提高,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。

  5年前,河村的农事活动主要靠传统农具和手工作业,机械化水平很低。针对这一问题,基地解放思想,明确提出农艺农机相结合,艺机一体化的工作思路,并强力推进,对创新集成的抗旱节水农艺技术模式进行了全方位机械配套,先后研制开发出“玉米起垄、施肥、覆膜、播种多功能一体机”、“玉米种下条状补水多功能播种机”、“甘蓝起垄施肥机”等多种机械,使先进农艺技术有了载体,实现了复杂技术的集成、简约。3年获得10项国家专利,极大地促进了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。在2009年春季大旱,大面积旱地无法下种情况下,新研制的“玉米种下条状补水多功能播种机”发挥了重要作用,使300余亩旱地玉米适时播种,实现了苗全苗壮,并获得高产。活生生的事实,调动起了广大农民使用先进农机的积极性。基地顺势而上,现场示范、培训,做给农民看,教会农民干,小型机具当场赠予,中型机械适当补贴。通过艺机一体化现身说法,推进机械化进程。农艺农机一体化的思路及成果,不仅加速了新技术的转化和生产的机械化,对于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中小型、灵活多样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机械化的迅速推进,保证了新技术的准确到位,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,显著提高了效益,加速了规模化种植。规模化连片种植的示范震撼效果,又影响和感召着农民。基地因势利导组织成立了“河村旱丰农业技术专业合作社”,以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土地适度流转,减少规模化生产的障碍。从2009年始,菜豆、玉米、糯玉米等都实现400亩以上的连片高产示范,并且成为河村的一大亮点。以此为契机,基地以培植产业为初衷,于2010年8月建设了河村农产品交易市场,当年,甘蓝、豆菜、糯玉米交易量就达1830余万公斤,占到全县销售量的约1/5,是往年550万公斤的3.3倍,成为当地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,吸引了省内外大批商贩云集,相关服务业也应运而生,河村由一个山脚下寂静的小村变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,派生出欣欣向荣的景象。河村的农产品生产开始由规模化向商品化、专业化方向发展,为延长产业链奠定了基础。生产、市场已向保鲜贮藏、深加工、包装、销售一条龙呼唤,以河村为“辐射中心”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生产曙光已现,并将走上规模、质量、品牌、效益的良性循环。

  山西的农业现代化正处在全面攻关时期,农业农村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,对科技进步的要求明显提高,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明显增强,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和重要。但现实与需求却存在较大差距。一方面作为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,山西农业属于弱势产业,比较效益低,发展相对滞后,分散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偏低,缺乏产业化基础,难以与市场有效对接。要解决这些问题,实现跨越式发展,须靠科技多环节、全方位、系统性的强力支撑。而另一方面,长期形成的农业科研体制、机制又严重滞后于发展要求,科研与生产脱节,研究与创新多是自弹自唱,缺少社会化基础,难以体现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,表现支撑不力。需要一套替代模式,改变现状,全面破题。“河村模式”提供了以创新科研机制,推动特色化现代农业发展的解题探索。一经小试牛刀,就显示出明显效果,可见农业科技改革真正时不我待。需从农业现代化的全局和战略高度,把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作为加强“三农”的重要举措,贴近现代农业的实际需求,通过体制机制创新,着力构建与“三农”现状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,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线.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是解决深层次矛盾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。

  随着经济社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,农业机械化生产、规模化经营、土地流转和城镇化进程加快,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。这大批不再坚守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农民,如不能引导他们科学有序地合理流动,而一味简单地推向城市,就会造就一批与城市失业人员争“饭碗”的“新市民”,从而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,影响和谐发展。因此,大力发展区域经济、县域经济,促进农民就业势在必行。在现阶段和较长的一段时期内,应以科学技术为切入点,激活农业本身的增长要素,充分发掘农业生产的内生力,培植农业产业,让农民在产业中就业,自行消化、自我化解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,简言之,发展产业是农民就业的需要。

  提升产业化水平也是现代农业的核心内容之一。国内外成功典范就是最好的例证:只有21万农民的荷兰农产品出口位列世界第三位;鄂尔多斯、伊利、蒙牛撑起了内蒙古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;河南双汇集团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,而山西近4000户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总和398亿元;山东金乡种植大蒜70余万亩,占耕地面积的70%,年出口额两亿多美元,世界大蒜的价格很大程度上由它说了算。山西省委书记指出:“农业现代化对我省而言,就是利用特有的农产品资源禀赋,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,着力推进县域工业化,做大做强县域经济,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,走出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。”所以,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。农民致富要靠产业发展做支撑,农民再就业变身产业工人要靠产业发展做后盾,城镇化进程要靠产业发展来推动,产业发展了,“一县一业”、“一村一品”才能落到实处。产业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做突破口,一项核心技术可以成就一个企业,催生一个产业,只有依靠科技来支撑培育产业,产业才能做大做强,从而真正解决“三农”深层次矛盾和问题。河村短短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。5年来就是通过科技创新的驱动,河村特色农产品生产较好地实现了科学化、机械化、规模化,商品化经营也初具规模,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,构建河村自身的产业体系将是水到渠成。

  所谓特色化现代农业,既包括特色农业即根据山西生态区域特点所发展的特色种植业、养殖业、加工业等,更包括根据山西基本省情、农情以及不断出现的时效性、阶段性、特殊性问题而发展的现代农业。比如,山西省长期定位能源大省,农业基础依然薄弱,水等自然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突出,农业整体科技水平和农民科技素质偏低,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、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机械化的进程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,影响着规模化生产、商品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,而产业化发展滞后将最终影响制约城镇化进程。所以,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考虑山西自然资源及种植业结构特点,还要充分考虑生产力、生产关系及“三农”现状的特点,统筹兼顾,采取全面、综合的政策和措施,才会事半而功倍。这样的现代化才是有山西特色的农业现代化。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可以跨越式发展,但不能一蹴而就。它具有动态的、阶段性发展的特征。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,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。我们要根据区域特色、资源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,科学规划,针对性选择突破口,以点带面、扎实推进,确定好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,避免形式、浮躁和一刀切,走出一条有山西特色的、符合山西省情的农业现代化之路,真正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特色化现代农业发展。

  地处山区,水资源缺乏,生态脆弱;科技支撑不力,村民科技意识淡薄,生产技术水平落后;领导班子不力,没有集体经济;有一些特色资源,但不加挖掘利用,经济结构单一,农民收入偏低。河村5年前的这种状况在山西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,这一类农村不在少数。河村的发展轨迹提供了一种参考样板。河村的变化是全社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、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变、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的缩影,它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探索。

  “河村模式”经过5年的实践,表明是务实的、可行的,尽管不是完美的,但它是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,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。脚步刚刚迈开,还有好长的路要走。它应该便于复制,能够移植,希望能为山西现代农业的发展作出贡献。

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动态 合作项目 常见问题 门店展示 加盟支持 加盟流程 人才招聘 加盟申请 联系我们
版权所有:Copyright © 2024-2026  体育投注平台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ICP备案编号:4080828@qq.com